萬用表檢測帶阻晶體管管腳極性方法
帶阻
晶體管有好幾種形式,我們以典型的單管雙阻型為例,用萬用表判斷帶阻晶體管e、b、c極的方法。如
測量某帶阻晶體管,為了方便可給它的管腳編上l、2、3號,見圖(a)。內部結構見圖(b)。
測試時可用紅表筆分別接l、2、3,黑表筆分別接2、3,1、3,l、2,然后記下電阻值。用MF47型萬用表R×1 kΩ檔測得的數據:紅表筆接(1)腳,黑表筆接(2)腳得出的阻值為:紅(1)、黑(2)∞。(無窮大),紅(1)、黑(3)66kΩ紅(2)、黑(1)16 k Q,紅(2)、黑(3)76 k Q,紅(3)、黑(2)∞。
先假設該管為NPN管,要求找出黑表筆接基極,紅表筆分別接集電極和發射極的兩次正向電阻。從上邊測試數據可以找出兩種情況:黑表筆接(1),紅表筆接(2)、(3)時為低電阻,即黑(1)、紅(2)16 kΩ、黑(1)、紅(3)66 k Ω。
可根據圖1(b)分析兩種低阻情況:
一:若認定黑表筆接的(1)腳是基極,則R1+集電結正向電阻(因帶阻晶體管是硅管,因此正向電阻約10 k Ω)應大于R1+(發射結電阻與R2的并聯值),即電阻值大的那次紅表筆接的應該是“集電極”,即黑(1)、紅(3)66 k Ω,從而也能得出Rl為56 k Ω,但再看黑(1)、紅(2)為15 kΩ,這個數值就不對了,因為R1+(發射結與R2并聯值)不可能小于R1的值。所以第一種情況是不成立的。再看第二種情況,假設(3)腳為基極這組情況:黑(3)、紅(1)66 k Ω,黑(3)、紅92)76 k Ω。根據情況一分析的道理,可知(2)腳為集電極,且R1為60 k Ω左右,再從黑(3)、紅(1)66 kΩ,也可得出發射結電阻與R2并聯后為6 k Ω,也是合理的。并可初步確定(3)腳為基極b;(2)腳為集電極c;(1)腳為發射極e。還可從圖1(b)驗證一下:紅表筆接集電極,黑表筆接發射極,即紅(2)、黑(1)阻值為16 kΩ(集電結正向電阻約10 k Ω+發射結與R2并聯值約6 k Ω)也是合理的。從而可以得出這只帶阻晶體管的e、b、c排列情況就是:(1)為e,(2)為c,(3)為b。如果假設為PNP管也要按上述分析方法進行,只是將黑、紅表筆對換一下便可。
二: 黑(3)、紅(1)60 kΩ,黑(3)、紅(2)60 kΩ,也是兩次低電阻。